念书需不需要从学前就抓起?孩子在幼阶段是以学为主还是以玩为主?
关于这个问题,社会各界已经有过不少讨论,还是让大家用数据来讲话。
玩大的孩子更聪明
20 世纪 70 年代,德国逐步从传统的游戏型幼儿园转变为学术型的幼儿园。
其间,德国政府资助了一个大规模的研究,比较了 50 个整天带孩子打游戏的幼儿园和 50 个携带孩子上课学习的幼儿园,看看他们的毕业生之后几年的进步状况。
研究者们发现,尽管最初那些整天上课学习的孩子看上去更聪明,但到了四年级之后,这个状况就翻盘了。
学大的孩子,心理发育上可测量的各方面指标,都不如那些玩大的孩子,而在阅读、数学与与人交往能力和情绪调整能力方面,这个差异特别突出。
正是这项研究扭转了德国幼儿园的改造趋势,他们重新让孩子们的幼儿园充满了游戏。
玩大的孩子更了解人际交往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 研究者把一些贫困儿童放进了纯玩、半学半玩、纯学习的三种幼儿园,并且每两周对这类孩子进行一次家访,家访重点和这类孩子在幼儿园所同意的教育一样。
这项研究刚开始的结果和其他的研究相似,即那些幼儿园时期就遭到学术上直接指导的儿童在初期是有所获益的,但这类优势非常快就消失了。
但呢,这项研究的闪光点就是,它不止于此。
研究者发现,这类孩子长到 15 岁与 23 岁时,学业方面成绩差别并不大,但在与人交往和情感特点方面,却显示出了非常大差异。
15 岁时,那些在纯学的幼儿园毕业的儿童,「不好的行为」平均是其他两组的两倍。
23 岁时,在幼儿园学大的人和其它两组相比:
和别人的摩擦更多。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性更高。结婚、与配偶在一块生活的人更少。更可能犯罪事实上,在 23 岁的时候,那些在幼儿园学大的人 39% 有重罪逮捕记录,而另外两组平均为 13.5%;学大的人 19% 因为用危险武器攻击而被传唤,其他两组这个比率为 0。学大和玩大的差别在哪?
如何讲解这种幼儿园种类对人的长期影响呢?
1. 行为模式的差别
有一种可能性是,刚开始的学校经验为后来的行为设定了一种模式。
玩大的孩子,在课堂上学习计划我们的活动、与别人打游戏,在和玩伴进行协商的过程中,可以进步出责任感和「与人为善」的亲社会行为模式,这使得他们非常不错地适应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而那些在强调学习成绩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进步出以「收获」和「将来」为目的的行为模式,这或许会致使他们更容易与别人产生摩擦,甚至刻意地损人利己。
2. 教养方法的差别
研究者还怀疑,两周一次的家访在这项研究中起了非常重要有哪些用途。在家访过程中,父母的婴幼儿教育理念遭到不同方向的引导。
那些在教室专注于游戏、和同伴处好关系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概进步出继续强化这类价值和技能的教养方法。
而那些学大的孩子的爸爸妈妈,可能在教养方法上更重视孩子的个人收获,培养出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而这在现实世界行不通。
孩子能否「输在起跑线上」?
关于网上对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想法,有人觉得,假如将生活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适合的。
但,「输在起跑线」上只合适短程竞赛,比如百米赛。若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心。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总是因为没保存体力,反而「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这类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另一个现象:从娃娃开始抓念书、搞学术,这种优势不只不可以持续,反而会导致孩子因为缺少早期社会化行为或者自主学习心得,形成比较狭隘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而且除去学校环境,家庭教养方法也是影响孩子将来进步的要紧原因。
所以,上小学之前,就让孩子自然玩耍,在玩耍中掌握社会规则吧。
编者注:学习能力教育中心于2010年拓展了玩中学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将学习融入平时生活和游戏当中,实验表明,通过在玩中学,可以很大地提高孩子的学习力和思辨能力,值得爸爸妈妈们学习实践。